淡定安生 —— 访台湾琉璃山药师寺方丈宗海法师
编者按:第一次见到宗海法师是在2012年底的湖北药师佛文化节上,宗海法师作为台湾地区的代表出席,因为时间匆忙,编者只对法师进行过一次简短的采访。法师精神矍铄,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不会让人想到他已经七十二岁高寿。
释宗海法师是台湾琉璃山药师寺方丈,圆光佛学院大学部教师,得传曹洞宗第四十九世法嗣,临济宗第四十三世法嗣,多次应邀来内地组织禅修、开示药师法门。
宗海法师出生于四十年代的台湾,二战即将结束之际。战争的残酷以及日据时期给台湾带来的伤痛,对于当时年幼懵懂的他来说感受并不那么深刻。在台湾光复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经济萎靡,社会萧条,日子过得甚为困难。“日子很艰难,经常吃不饱肚子。”追忆起当时的生活,法师只用“艰苦”两个字来形容。大人们都顾着挣钱去了,小孩没人管,所以他们就可以更加自由而肆无忌惮,但是同龄人中的宗海法师却迷上了读书,凡是能找到的,不管什么书他都照单全收。除了上学之外,那时候他最常做的事就是骑车到家附近的寺庙看书,经常一看就是一整天,晚上也不回家,就在庙里席地而睡。
时间流转至1965年,22岁时法师有缘亲近当时的大德广钦老和尚,成为了老和尚的在家侍者。广钦老和尚四十年代从福建渡海来台,凿石洞隐修多年,以禅定功夫深著称,因日常以水果为食,故有“水果师”称号。同时广钦老和尚也以严厉出名,常用棒喝的方式接引弟子,宗海法师也没少挨打骂。尽管如此,老和尚对这位在家侍者是相当钟爱,也许是觉得他机敏好学,有根器,所以一直希望他能剃度出家。但是年轻气盛的宗海法师并没有选择出家,而是成为了一名执业医生,投身医学界。当时看来,年少的他还不能真正领悟佛法的无边奥义,但是菩提种子早已扎根在他的第八识,阿赖耶识之中,待因缘成熟便会破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而这个因缘似乎来得很快。在他27岁的时候,他敬重的姐姐出家了。在某一天前来与比丘尼姐姐礼佛的时候,被她带去算命,算命先生告诉他,他的八字既是子午冲,又是丑未冲,命中注定活不过38岁。“从38到70之间的32年,是我捡到的。”在回想这么多年来过的路,已过古稀的宗海法师很感慨地说道。
但是对于当年只有27岁的他来说,并没有将看命先生的话放在心上。因为从事西医工作的缘故,他对西医理论颇有研究,对人体解剖学、人体内分泌学是深信不疑。而比丘尼姐姐却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深信业力因果,她疼爱这位弟弟,坚持要他去出家,希望通过修行,消除业力,化解这一劫。没有做过多的挣扎,宗海法师这次从听从了比丘姐姐的意见,来到台湾圆光禪寺,在比丘姐姐的師父座下披剃出家,法名宗海,这一年他28岁。
“为什么这样就愿意出家了?”对于我们的问题,宗海法师回答得很简单,就是让比丘姐姐能够安心。也许对于宗海法师来说,并没有意识到这是探索生命终极意义的入处。
如果说生命只是偶然,生死只能听天由命,我们的精神是否也随着肉体的毁坏也消融在虚空中,仿佛不曾存在过一般;如果真是这样,一切人类文明的存在又有何意义?纵使不相信命运,但是作为医生,他一度掌握着病人的生死大权,目睹过无数的生死别离。何为生,何为死,生生死死将何去何从,一切似乎都没有答案。这不仅对于法师,甚至对于人类来说都是一个谜,而魔法的根本就是了脱生死,也许就是和这个谜的最终答案。虽然宗海法师当时并没有想得那么深远,只是抱着“越不懂,越不信,就要越去学习、去了解”的态度学习,对于他来说这是一个佛法知识的学习过程。凭着法师的聪慧和精进,他很快就成为了圆光禅寺的教师。在机缘巧合下,35岁时宗海法师开始参学日本。当时日本已经基本摆脱战后阴霾,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同时,佛教文化也在不断发展,不仅在日本文化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甚至还成为当时亚洲佛教文化的主流。
宗海法师先是来到日本第一大学研究四分律,三年后来到日本净土总寺修禅三年,随后从日本四国行脚至北海道,一路竹杖芒鞋、餐风露宿。云游参学一段时间后,最后来到当时日本最大的药师佛到场,药师法门的大本营--高野山。高野山药师佛道场的初祖是在日本被尊称为“弘法大师”的空海大师,大师是中国唐代的日本遣唐留学生,他将中国的唐密传到日本后为日本的“东密”法门,高野山也就是日本传密法的根本道场。在这里近两年的参访成为了宗海法师的人生转折点。
当初那里聚集了众多优秀的法师,高僧,在每年的9月底都会举行盛大的药师火法会,由108根大柱子砌成的药师坛城,会一直燃烧到次年元旦,最后所有参加的人再来一个大回向。宗海法师第一次参加药师法会就被当时的盛况深深震撼。在谈起法会当时的情景,老法师依然一脸向往,“那是我这一生见过最让我感动的法会”。
在那里宗海法师得到了上师的加持和灌顶,宗海法师从观想起修,专门修习准提法门,在这个过程中,宗海法师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修行体验,与法相应,让他感觉到生命的美好,犹如一道白光照遍全身般美妙。药师法是注重现世和健康和福报的法门,药师佛也被尊称为“大药王”其主张的四大调和等身心灵健康等理念,这无疑与宗海法师曾经所学的西医解剖理论遥相呼应。在交谈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通过多年的行持,法师对于药师法门与现代西医、传统中医的理论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特的见解。西医是解释人生病的外在表相,中已解释人生病的内在表相,只有药师法门才彻底解释清晰了人生病内层的秘意。药师法门给宗海法师带来了完全不一样的学佛感受。
佛家常言道,悟后起修才是真修行。研究过四分律、修过禅定,到后来修习药师法门,十年多后,宗海法师终于找到了修行的真正入门之道。在日本行脚参访0年之后,宗海法师回到了圆光禅寺继续执教,并与本显老和尚共同创建台北圆山药师以及台东琉璃山药师。50岁时接过本显老和尚衣钵,演药师法门,弘化一方。
禅寺弘法
在宗海法师的弘法生涯中,不仅修持精进,曾行脚台湾多圈,还热衷于佛教文化创作,他创办文化出版社,著述颇多,同时还是佛法专栏作家、古诗点评家、现代弘法诗歌创作家。这些跟他幼时热爱读书分不开。
访谈中他还告诉笔者,他正物色朗诵人才,要组织一支诗歌朗诵队。宗海法师与诗歌结缘要追溯到学生时代的一次思想政治课上,他对讲台上老师所讲的中国古代文化,尤其是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尽管后来成为了一名医生,再而成为一名僧人,但这并没有影响他对诗歌的热爱。早年他尤为钟爱古体诗,不管是禅意绵绵、淡泊幽静的山水田园诗,还是忧国忧民、描述民间疾苦的爱国诗,抑或是充满浪漫主色彩的抒情诗,读罢,有所感悟便记录下来,久而久之诗歌点评便成为法师的一个爱好。
“没学佛法的时候用世俗的观念去理解感悟、去点评,比如用最普遍的爱情、相思等等情感来评析,学佛法之后就以一种出离心、自在无碍的心态去品味。”这是宗海法师出家之后对诗歌理解上的转变,实际上也是心境的一种变换,也是法师从赏析转到现代禅诗创作的重要原因。药师法门的修习基础离不开禅修的功夫,如何能让心进入禅的境界,宗海法师认为诗歌是引领人进入禅境非常好的媒介。
“我走入现代诗的创作也是最近几年的事情,因为我对禅宗一直有研究,禅本来就是很博大精深,蕴含着无穷的禅意,可是不容易拿捏。应该说是随着年纪的增长,心境也慢慢变得不一样,更能接近一种平和清寂的状态,也就更能体会到禅意境。”宗海法师如是说。
“我本性情中人,当学菩萨行持。莫论曾经拥有,无言天长地久。”这是宗海法师早期的作品,用他的话来说早期的作品充满着“浪漫主义情怀”。诗人本多情,诗歌作为诗人思想的表达,表现着他或忧伤、或浪漫的情感,多年诗歌的浸染,宗海法师思想烙上诗的印记是再正常不过了,而这一种浪漫确实也影响着法师很长一段时间。
在采访过程中,法师还让我们即兴朗诵了他最新的作品《宁静中奢侈的留白》:
在这里,
繁华无比,
宁静无比,
您可以限量典藏,尽情享用
在这里
乔木成林
乐树繁盛
流水涓涓
那可是心灵最奢侈的留白呀!
您能在喧嚣的月夜
享受宁静
在静静的当下
体量生活美好吗?
您能在狂涛的风雨中
淡定安生
泰然自得吗
在您的心坎深处
您能有多少留白?
正如诗中所说的,无论是繁华无比,或是宁静成片,或是乔木成林,涓涓流水皆是幻化境界,亦是圆觉清净情节,烦恼即是菩提,生死即是涅槃,喧嚣的月夜也好,宁静的当下也好,一切都是生活,生活就是修行。当我们能在这其中淡定安生,才能领悟世间与出世不二,那才算是真正的修行人。
禅诗是参禅人休学的经验总结,是学佛人的智慧结晶。而宗海法师的诗歌正是来自禅坐时的体会,相比古体诗高深的禅意内涵,近代诗则拙朴浅易,直露无遗,其喻示的禅理也是通俗易懂。其实不管深浅,只要悟入禅试那种独有的微妙境界,便会顿感亲切,回味无穷。
2009年宗海法师初来大陆开设讲座,之后每年都要来回大陆好几趟,或是开设讲座,或是开坛讲法,同时还应邀参加国内举行的各种大型佛教文化活动。佛教文化在大陆的繁荣兴盛给宗海法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近年来中国佛教文化与国际佛教文化的交流不断加强,入连续三届世界佛教文化交流大会、首届亚洲佛教文化节等等国际级的佛教文化交流活动让中国佛教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与中国正在腾飞的经济一样,中国的佛教文化也在世界全球化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走出去的僧人多了,前来中国字习汉传佛教的僧伽也逐年增加。宗海法师用"大熔炉”来形容未来中国佛教的趋势。
中国是佛教的第二故乡,宗派众多,佛教文化一度鼎盛,而禅宗在其中更是独领风骚,成为中国的主流宗派。
科技发展得越快,人们对于信仰和心灵健康的追求越强烈,佛教文化正是对治现代人心病的良药。
“在大陆,佛教正在蓄势待发,力量在不断地壮大,我上一年参加江西黄龙禅寺的奠基仪式,人数超过两万,还有各种文化节,人就更多了,这些都让人感觉到佛教文化在蓬勃发展啊。
相比大陆正处在恢复期的佛教文化,太虚大师所倡导的人间佛教早已在台湾遍地开花。以四大丛林:证严上人的慈济功德会、星云大师的佛光山、圣严法师的法鼓山、惟觉老和尚的中台禅寺为例,他们各自拥有庞大的僧团组织,全球数以百万的信众,拥有报纸、网络、电视、医院、竽校等多个机构,由此便可知道台湾的佛教文化之兴盛。在台湾,共有八个佛教电视台,二十四小时播送佛法知识,佛教文化几乎是深入到台湾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谈到网岸佛教文化的发展,宗海法师颇有感触。回望历史的长河>,台湾佛教与大陆佛教渊源深切,台湾的佛 教是从中国大陆传去的,而且台湾佛教在近现代的复兴,中国大陆去的法师也起了很大的作用。两岸佛教文化的交流隨着两岸关系的破冰开始频繁。多次来访大陆,宗海法师看到经济腾飞和社会稳定给佛教带来了空前的繁荣和巨大的发展空间,宗海法师也说道,自己能够自由来往两地也是得益于两岸关系的友好发展,既然两地在经济文化上台作密切,佛教文化做两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也不能缺席,促进两岸佛教文化的交流是每个僧人都应该做的。他希望自己能够充当两岸的桥梁,促成台洚佛教界与 大陆佛教界有更深、更广泛的的台作交流。
“可以联系台湾的寺院与大陆这边的寺院共同举办禅文化交流活动,可以是关于禅文化的书画展、音乐艺术活 动、慈善活动等等都行,可以是邀请中国大陆一些法师来台湾,或者是台湾法师到大陆去共同举办活动,或者可以邀请中国大陆的们甚至是各国的高僧、信众、禅佛文化爱好者,通过海协会和海基会协调来台湾的名山名寺参访旅游,我们可以在民间做这样一种禅文化的交流。"他还希望两地佛学院可以相互派遣老师来教课,互相学习,也可以通过交换生来促进交流。在全球来讲,台湾的佛教人才也是第一名,台湾有很多佛学院,出家人都要从最基础的戒律开始学起,先学规矩,然后上高中,接着上大学,最后就是研究所,都有一台很严格的教学系统。“在这方面大陆还得下功夫才行啊。”宗海法师笑言。
本来计划一个小时的 采访时间,结果延长到江津三个小时,宗海法师很健谈,对于我们的问题没有丝毫不耐烦,对我们在交谈中似懂非懂的地方,会给予详细的解释,谈到佛法的深奥支出,实在难以体会,宗海法师也会给予我们此项的微笑作为鼓励。在采访将要结束时,宗海法师与大家分享了她的座右铭“奉献当下,完成人格”。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时时刻刻都全然地活在当下,将自己奉献在当下,其实就是佛的境界。这听起来好像很玄妙,也让人觉得高不可攀,但正如宗海法师所说的,这是修行的方法,也是修行的目的,只要持之而行,就能体验当下的快乐。
附: 普力宏法师谈宗海法师文
宗海法师,台湾屏东人,一九四三年出生,大学教授,28岁出家,早年受教于心然大和尚座下,学习如何降伏烦恼的智慧,期能斩断一切爱执的束缚,最后得以弃俗出家。
他为人谦恭,心地明洁清澈,以弘法利生,教化一方为志向。虽品学兼优,尚且不耻下问,不違师命,他出生农家,生活朴实,喜爱大自然,在乡村,在林间,常常有法师的足迹,他经常涉水上山寻求修行的资粮,写作的题材及灵感,在超现实的环境中,枯坐思维,感受〞念佛是谁〞的悦悦美食,非口念,非心念,非念念,然则是谁念。以自我为主的人,其本身就难以安心立命,您倾听他的心灵物语,并且捉住每一个当下的感觉,在他真挚的邀约下,必能走出迷惘的人生,面对光明。
法师认为,净化每一个念头的产生,要靠持续的努力,及平衡而专注的内心,喚醒每一个执着的內心,超脱每一个缠缚的生命,要靠永不终止的菩萨行持,在追求內在心灵的安稳之余,法师愿籍着每一篇的〞心灵物语〞,让您莸得更多的安全感及心中的平靜。
(文章来源于禅文化周刊)